400-018-8657
导航
基因决定论破产:经历能改变基因表达
 
科学家现在已经确切地了解后天培养是如何影响先天基因的。从接触毒素到生理情感,生活经历都能改变基因表达,而且这种改变是动态的,有时甚至是可逆的。

 

 

 

表观基因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控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标记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观基因控制了基因。

科学家现在已经确切地了解后天培养是如何影响先天基因的。从接触毒素到生理情感,生活经历都能改变基因表达,而且这种改变是动态的,有时甚至是可逆的。

这些认识是表观遗传学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成果。于2003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排序对这些成果的产生也有帮助,但是基因组本身对于了解疾病和人类特征方面却没有太大价值。

大多数病毒和疾病涉及众多基因组合,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丹尼斯格雷森表示:“尽管我们能够识别某些基因组,但它们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表观遗传学却提提供无穷尽的解释。

他说,最令人吃惊的是这个革命性领域目前竟然还没有人涉及。

真正的控制者

我们都知道其实人类大多数基因和猿、猴甚至和虫与鼠一样。北加州杜克大学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先驱兰迪杰特认为是一种叫表观基因的东西阻止我们长出“长尾和猪嘴”。

表观基因字面意思是“在基因之上”,它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控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标记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观基因控制了基因。

卵子受精的头几周里,细胞开始快速分裂并发展成类似完全羽毛包裹的身体。在此期间,表观基因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微型管理者,每一个细胞都有同样的DNA,但是表观基因指令某些细胞生长皮肤细胞,另外一些则成为神经细胞。

新观点

人们曾经认为表观基因的这种调控方式在出生之后就会消退,只会青春期里有一次短暂的复苏。但是最近科学家意识到这个控制者其实一直在监视 -- 不仅注意着基因组,而且观察着整个世界的动静。

“表观基因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其实是基因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者,”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员刘亮说。

他还认为食物、污染、有毒的化学物质(比如硬质透明塑料中的化学物质),药品、压力,甚至锻炼和社会关系都会影响表观基因并改变它对DNA的态度。

有时候,表观基为了应对环境的改变,会通过一种受其控制的分子使者让基因开始工作或者更努力的工作。比如,麦柯吉尔大学的麦克米尼和他的同事所作的实验表明:当鼠妈妈对它的幼崽表示关爱的时候,幼鼠的表观基因会促进一种能够帮助幼畜保持平和的基因。反之,被忽视的幼鼠长大后明显焦躁。

有时候表观基因会把基因降级。许多癌症实际上就是表观基因不理智性的将可消除肿瘤的基因给“开除”了。给基因的降级的“解聘通知书” -- 通常由甲基传递 — 会刺激DNA螺旋结构的紧密压缩,而这种紧缩使转录因子更难或者无法与基因结合 – 就像从黑莓手机、电脑和联系人名单上删除一个人一样。

优柔寡断

不过,表观基因偶尔也会做个优柔寡断的督导者。杰特称,在某些情况下,表观基因的“决定”是可以逆转的。

格雷森认为,很多治疗方法,譬如用来治疗癌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就是试图哄骗表观基因改变主意。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能够正面的改变基因表达。杰特说:“当我们谈到表观基因的改变时,食物就是药物。”

甚至人际关系都能说服表观基因改变心意。例如,如果被遗弃的幼鼠被富有爱心的鼠妈妈收养,能够对压力作出反应的基因就会重新开始工作,幼鼠就会平静下来。

杰特认为表观基因的能屈能伸彰显出我们拥有把握自己和子女的健康的能力,也带给我们未来征服疑难杂症的希望。

长按二维码,关注@和益元,持续获得新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