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解放军(301)总医院杨云生教授担任上午的开场主持人,随即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中心姜泊主任作开场主旨报告,题目是《肠道微生态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讲述肠道菌群在人体不同肠道部位的分布情况、发挥的生理功能、双向调节功能,强调肠道菌群稳态的重要性,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是临床工作者的重要目标,此外介绍了与肠道菌群失衡强关联的十种疾病。还介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不良反应及诊断方式,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是治疗小肠微生物过度生长的主要方式,但存在一些弊端。最后姜主任呼吁临床医生更多关注小肠微生物过度生长的诊断方式。
姜泊主任
同济大学附属十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李宁主任的报告题目是《肠道微生态的临床应用与研究》,首先分享了利用微生态治疗顽固性便秘的研究思路,还介绍了便秘的几种常见治疗方案,提出五种综合治疗策略,其中肠道微生态调节、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作为排名第二的治疗方案。李主任提出便秘与抑郁症的潜在联系,解释脑肠轴的研究意义。最后,李主任对肠道菌群失调的信号、治疗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引证多篇文献和多次临床案列解析膳食纤维、粪菌移植的疗效、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
李宁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301)总医院杨云生教授作演讲报告,题目是《医学新世界新革命:肠道微生态与重大慢性病》,杨教授介绍了人体微生态的构成,解释饮食与肠道菌群及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中国人的肠道环境特点进行详解,杨教授表示肠道微生物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这是一场“新的革命”。报道多个案列使用粪菌移植的技术使得精神类疾病得到改善,消化道疾病主要来源是食物(病从口入)。最后杨教授呼吁生物公司和科学家团结并深度探索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期待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更多造福人类。
杨云生教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金锋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微生物与身心健康》,首先介绍了脑肠轴平衡的发现历程及生物意义,引用精神上虐待动物的模式发现了动物的肠道菌群有明显变化,双向证明脑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指出抗生素和共生菌是改变脑肠轴的两种影响方式。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大脑会受到影响,反之亦然。随后,金研究员分享了其研究成果:肠道菌群、认知能力与长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和田长寿老人认知能力与排便状态相关,在长寿研究中,微生态系统平衡的贡献要大于个体生活习惯差异。
金锋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建中副所长带来的报告题目是《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影响看肠道微生物组变化特征》,指出幽门螺杆菌是引发胃病的主要因素,目前抗生素的滥用使得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导致幽门螺杆菌的根除越来困难,抗生素的剂量和治疗时间的增加,对肠道微生物造成影响,服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会形成新的平衡,这是一个很好的抗生素的研究模型,有利于指导人们正确使用抗生素。
张建中教授
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医学的系统论与整合观》,首先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本整合医学的前期论著及写作历程,并引用几位著名科学家的实例,分享了研究心得,用太阳、地球、月亮对西医、中医、人体进行了比喻,形象的解释了空间健康学、人间健康学、时间健康学,建议医学研究注重整体性。继而指出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疾病,呼吁要树立正确的医学观。最后提出了整合医学是医学研究领域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选择。未来的医学将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
樊代明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