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肠道疾病治疗中存在的误区
通常我们所指的慢性胃肠道疾病主要有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消化性溃疡等。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大肠和小肠的慢性炎症。这种病发作起来非常可怕,严重的腹泻使人变得虚弱、疲乏,而且最痛苦的是很难治愈。
炎症性肠病最常见的两种形式是溃疡性结肠炎(影响大肠和直肠的功能)和克罗恩氏病(在肠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现代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系统误把消化道内无害的细菌当做有害微生物时,就会对他们展开攻击,使此处的血液增加,慢慢形成炎症。免疫性的细胞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可以破坏有害细菌的细胞。但是,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内,这些化学物质会损坏肠道内壁,严重时会引起溃疡。肠道内壁破坏进一步放大了损伤信号,血流继续增多,炎症反应加剧,肠道受到的损伤越来越严重。如果免疫系统攻击的无害细菌持续存在于肠道菌落中,或者再次进入体内(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损伤就会进一步恶化。不管肠道组织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损伤,免疫系统都会置之不理,继续不停地清除它认为有害的细菌。
那么现代医学通常是如何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呢?一般情况下,医生会让患者服用强的松等抗炎药,使其在几天内缓解炎症性肠病的炎症,但其需要终身服药,加之强的松等抗炎药物属于皮质类固醇激素,长期使用往往会产生很多副作用;第二种方式是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炎症性肠病,因为它可以清除受到免疫系统过度攻击的肠道细菌。尽管这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炎症性肠病,但抗生素在消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使正常菌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且患者一旦停用抗生素,炎症性肠病的症状通常会死灰复燃。因为,停用抗生素后,肠道内的微生物会发展壮大,免疫系统再次对它们发起不必要的攻击,使炎症性肠病复发。
在享用了一顿大餐后,绝大多数人会有饱腹感,但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却常常出现腹胀或者腹绞痛等不适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出现的其他一些症状(腹痛、胀气、腹泻或便秘)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类似,不过严重程度要稍微轻些。
与炎症性肠病不同的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没有损伤,而是肠道的神经和肌肉对正常的刺激产生了过激反应。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发生,也可能在症状缓解一段时间后复发。
对待肠易激综合征,医生们通常会建议患者改变饮食、减轻压力,同时用药物治疗疼痛、便秘、腹泻和其他一些症状。这些措施可以及时缓解症状,但是治标不治本。我们知道,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餐后小肠内气体过多。这些气体使小肠臌胀,引起了胀气和疼痛。而现代医学大量研究表明,小肠内细菌过度增殖可能是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体内缺少可以抑制炎症的调节性T细胞,而最新的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促进调节性T细胞生成的作用。因此,正确的治疗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是应该增加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从而安全且有效的预防并缓解这些病症。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胃的内壁(胃溃疡)或小肠的起始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出现破损或溃烂的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恶心、腹胀、嗳气、食欲不振,以及体力下降等。早在20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证实,大多数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不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可能会引起消化性溃疡。不过,大样本统计学调查发现,如果胃里只有幽门螺旋杆菌一种细菌,是不足以造成溃疡的。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免疫系统在溃疡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机体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免疫反应会导致溃疡的发生。不过,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的耐受性,而不会产生炎症反应以对抗他们的存在。
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方法是“三联疗法”。这种疗法是联合使用两种抗生素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在加上一种抗酸药或者胃粘膜保护剂。虽然三联疗法很有效,它并非十全十美,三联疗法可能会导致恶心、腹泻、腹痛、味觉障碍、头痛,以及其他多种身体不适。特别是临床中发现,一些患者接受治疗后,往往一到两年后又会复发。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发现,一些乳酸杆菌能够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同时还发现,益生菌不仅可以增强三联疗法的疗效,而且还可以减轻三联疗法的副作用。
我们知道,通常在所有胃肠道疾病的症状中,便秘是一种最常见且长期困扰很多患者的顽固性症状。一般情况下,便秘患者两三天或更长时间才排一次大便,且排便困难,多数人大便干结,甚至如羊屎,也有不干结的。
医学研究表明,便秘的直接原因,是大肠吸收水分的功能正常、蠕动的功能下降。身体所需水分,是靠大肠吸收的。大肠蠕动乏力,粪便久滞,而大肠又不停地吸收粪便中的水分,于是粪便就干结,那么排便就困难。
治便秘,古代名医名方今犹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蜜煎导方”:蜂蜜煎稠,冷却成膏,捻成尖头细条,徐徐捻进肛门,蜜条受热融化,便可通。华佗有润肠丸传世,如今药店有售。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神仙一把抓”,通便迅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二方:一方为楝实、茴香、穿山甲、牵牛,治他外甥的便秘;一方为皂角、牵牛,治一位皇亲国戚的便秘。此四人,或医圣,或神医,其方灵验,毋庸置疑。古代还有更多的名医名方传世,广为应用,皆灵验。古人讲养生,养生忌便秘,故而有古人养生格言:“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滞。”现在便秘者常用的通便药、下泻药多为古方或由古方改造而来。但是,古往今来的通便药、下泻药,都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标本兼治,现在哪会有这么多便秘者。
便秘之本,是肠道细菌。肠道细菌与便秘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发展才认识到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科学的局限性,古代医圣、神医、名医不可能留下针对细菌的药方。
肠道里的细菌有好有坏,好细菌以双歧杆菌为代表,坏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两大阵营互相竞争,而常以双歧杆菌占优势,因此,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肠道是健康的。双歧杆菌好处多多,不必细说,仅就排便而言,好处有三:双歧杆菌密密麻麻地定植在肠道内壁上,生生不息地生长繁殖,肠道内壁表面细胞因此更具活力,肠道蠕动因此而添动力;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充足的水分,若肠道内的水分不足,便吸收肠壁外的水分进来,进入肠内的水分在滋养双歧杆菌的同时也滋润干结的粪便,以利粪便排出;双歧杆菌喜欢酸性环境,没有酸性环境就营造酸性环境,因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大量有机酸,这些有机酸比水分更加滋润干结的粪便。那么,只要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足够,占据优势,就不可能发生便秘,反之,就有可能。其他原因导致便秘以后,便秘也会影响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原因是,粪便久滞,会产生碱性毒素,形成碱性环境,这将抑制双歧杆菌生长繁殖,而利于大肠杆菌生长繁殖,大肠杆菌占了优势,进一步抑制双歧杆菌,这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便秘的害处不仅仅是腹胀下坠、憋得难受,更严重的是毒素的危害。毒素来自肠道内久滞不下的粪便的发酵,也来自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坏细菌的分泌,医学上把肠道内如此产生的毒素叫内毒素。内毒素比体外入侵的毒素危害更大,体外入侵的毒素可以防止,而内毒素却无法防止。内毒素通过肠壁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血液中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就来分解毒素,分解不完,随血液进入肝脏再被分解,还不能分解干净,就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内毒素本来在肠道内就可以被双歧杆菌分解的,当然只有在双歧杆菌占优势的情况下才会被分解。双歧杆菌还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力,这又加强了第二道防线。由此看来,便秘者很有必要补充双歧杆菌,既治疗便秘,又分解毒素。不过,双歧杆菌不如通便药、下泻药立竿见影,它是生命体,需要一段时间生长繁殖,达到足够的数量,占了优势,才有效果,这个效果就是标本兼治,或许永不再便秘。
治便秘,古代名医名方今犹在,但是已经不再是灵丹妙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肠道微生态时代。

那么现代医学通常是如何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呢?一般情况下,医生会让患者服用强的松等抗炎药,使其在几天内缓解炎症性肠病的炎症,但其需要终身服药,加之强的松等抗炎药物属于皮质类固醇激素,长期使用往往会产生很多副作用;第二种方式是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炎症性肠病,因为它可以清除受到免疫系统过度攻击的肠道细菌。尽管这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炎症性肠病,但抗生素在消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使正常菌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且患者一旦停用抗生素,炎症性肠病的症状通常会死灰复燃。因为,停用抗生素后,肠道内的微生物会发展壮大,免疫系统再次对它们发起不必要的攻击,使炎症性肠病复发。
在享用了一顿大餐后,绝大多数人会有饱腹感,但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却常常出现腹胀或者腹绞痛等不适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出现的其他一些症状(腹痛、胀气、腹泻或便秘)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类似,不过严重程度要稍微轻些。

对待肠易激综合征,医生们通常会建议患者改变饮食、减轻压力,同时用药物治疗疼痛、便秘、腹泻和其他一些症状。这些措施可以及时缓解症状,但是治标不治本。我们知道,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餐后小肠内气体过多。这些气体使小肠臌胀,引起了胀气和疼痛。而现代医学大量研究表明,小肠内细菌过度增殖可能是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体内缺少可以抑制炎症的调节性T细胞,而最新的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促进调节性T细胞生成的作用。因此,正确的治疗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是应该增加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从而安全且有效的预防并缓解这些病症。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胃的内壁(胃溃疡)或小肠的起始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出现破损或溃烂的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恶心、腹胀、嗳气、食欲不振,以及体力下降等。早在20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证实,大多数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不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可能会引起消化性溃疡。不过,大样本统计学调查发现,如果胃里只有幽门螺旋杆菌一种细菌,是不足以造成溃疡的。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免疫系统在溃疡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机体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免疫反应会导致溃疡的发生。不过,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的耐受性,而不会产生炎症反应以对抗他们的存在。
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方法是“三联疗法”。这种疗法是联合使用两种抗生素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在加上一种抗酸药或者胃粘膜保护剂。虽然三联疗法很有效,它并非十全十美,三联疗法可能会导致恶心、腹泻、腹痛、味觉障碍、头痛,以及其他多种身体不适。特别是临床中发现,一些患者接受治疗后,往往一到两年后又会复发。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发现,一些乳酸杆菌能够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同时还发现,益生菌不仅可以增强三联疗法的疗效,而且还可以减轻三联疗法的副作用。
我们知道,通常在所有胃肠道疾病的症状中,便秘是一种最常见且长期困扰很多患者的顽固性症状。一般情况下,便秘患者两三天或更长时间才排一次大便,且排便困难,多数人大便干结,甚至如羊屎,也有不干结的。
医学研究表明,便秘的直接原因,是大肠吸收水分的功能正常、蠕动的功能下降。身体所需水分,是靠大肠吸收的。大肠蠕动乏力,粪便久滞,而大肠又不停地吸收粪便中的水分,于是粪便就干结,那么排便就困难。
治便秘,古代名医名方今犹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蜜煎导方”:蜂蜜煎稠,冷却成膏,捻成尖头细条,徐徐捻进肛门,蜜条受热融化,便可通。华佗有润肠丸传世,如今药店有售。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神仙一把抓”,通便迅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二方:一方为楝实、茴香、穿山甲、牵牛,治他外甥的便秘;一方为皂角、牵牛,治一位皇亲国戚的便秘。此四人,或医圣,或神医,其方灵验,毋庸置疑。古代还有更多的名医名方传世,广为应用,皆灵验。古人讲养生,养生忌便秘,故而有古人养生格言:“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滞。”现在便秘者常用的通便药、下泻药多为古方或由古方改造而来。但是,古往今来的通便药、下泻药,都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标本兼治,现在哪会有这么多便秘者。
便秘之本,是肠道细菌。肠道细菌与便秘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发展才认识到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科学的局限性,古代医圣、神医、名医不可能留下针对细菌的药方。
肠道里的细菌有好有坏,好细菌以双歧杆菌为代表,坏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两大阵营互相竞争,而常以双歧杆菌占优势,因此,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肠道是健康的。双歧杆菌好处多多,不必细说,仅就排便而言,好处有三:双歧杆菌密密麻麻地定植在肠道内壁上,生生不息地生长繁殖,肠道内壁表面细胞因此更具活力,肠道蠕动因此而添动力;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充足的水分,若肠道内的水分不足,便吸收肠壁外的水分进来,进入肠内的水分在滋养双歧杆菌的同时也滋润干结的粪便,以利粪便排出;双歧杆菌喜欢酸性环境,没有酸性环境就营造酸性环境,因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大量有机酸,这些有机酸比水分更加滋润干结的粪便。那么,只要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足够,占据优势,就不可能发生便秘,反之,就有可能。其他原因导致便秘以后,便秘也会影响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原因是,粪便久滞,会产生碱性毒素,形成碱性环境,这将抑制双歧杆菌生长繁殖,而利于大肠杆菌生长繁殖,大肠杆菌占了优势,进一步抑制双歧杆菌,这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便秘的害处不仅仅是腹胀下坠、憋得难受,更严重的是毒素的危害。毒素来自肠道内久滞不下的粪便的发酵,也来自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坏细菌的分泌,医学上把肠道内如此产生的毒素叫内毒素。内毒素比体外入侵的毒素危害更大,体外入侵的毒素可以防止,而内毒素却无法防止。内毒素通过肠壁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血液中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就来分解毒素,分解不完,随血液进入肝脏再被分解,还不能分解干净,就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内毒素本来在肠道内就可以被双歧杆菌分解的,当然只有在双歧杆菌占优势的情况下才会被分解。双歧杆菌还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力,这又加强了第二道防线。由此看来,便秘者很有必要补充双歧杆菌,既治疗便秘,又分解毒素。不过,双歧杆菌不如通便药、下泻药立竿见影,它是生命体,需要一段时间生长繁殖,达到足够的数量,占了优势,才有效果,这个效果就是标本兼治,或许永不再便秘。
治便秘,古代名医名方今犹在,但是已经不再是灵丹妙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肠道微生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