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治疗中存在的误区
1997年WHO正式将肥胖列为疾病。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也是多种疾病(如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等)发生的危险因子,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按脂肪堆积部位分为:全身型(脂肪均匀分部于全身各处)、中心型(脂肪多数堆积于腰腹部、臀部)。根据病因的不同,肥胖症可分为遗传性、单纯性和继发性肥胖三类,单纯性肥胖占所有患者的95%以上。
当前,对于肥胖症的治疗,主要方法有节食减肥、药物减肥、运动减肥和手术减肥(吸脂术)等。尽管这些方法都很有效,然而,我们通常会发现,采用这些方法减肥后,很多人过不了多久体重又会反弹回去。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体内有两种细胞,一种是人的细胞,一种是微生物细胞。这些微生物细胞大部分生活在肠道内,特别是大肠里,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寄居,它们在人体内同样会产生代谢物,进入人体的血液。我们的饮食结构与肠道菌群组成,关系最为密切。若肠道菌群失调,病菌增加,有益菌减少,就会引起疾病。通俗点说,吃什么饭,养什么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与营养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肠道菌群有关。
例如,临床研究发现,有一种可以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在一个体重达175千克的肥胖患者肠道里过度生长。经过用特殊设计的营养配方干预以后,这种病菌数量很快下降,患者的体重在将近半年里下降了51.4千克,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状也渐渐消失。将这个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发现小鼠在植入这一菌群后,一周之内就出现了严重的肥胖症,以及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胰岛素抵抗。 而且,当这一菌群在人体肠道中大量出现后,人体消耗脂肪的基因就被关闭,而合成脂肪的基因却被激活。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肥胖病人根本无法忍耐哪怕一分钟的饥饿的原因。因为正常人在饥饿时,人体内消耗脂肪的基因开关会被打开,人体会消耗脂肪以抵抗饥饿感,但是如果“坏细菌”存在,消耗脂肪的基因开关则会被关闭,脂肪无法转化成能量,而一旦吃下去后,食物的热量又被立即转化成脂肪,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种肠道菌群超标的人胃口会变得越来越大,人会变得越来越胖,而且越肥胖越耐不得饥饿。
这说明,如果单纯仅靠节食、药物干预、运动和手术等减肥来减肥,尽管可以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但终究无法避开体重反弹的命运。只有通过改善自身肠道菌群结构,并坚持科学的饮食结构,才可以达到减肥不反弹的目的。

我们知道,人体内有两种细胞,一种是人的细胞,一种是微生物细胞。这些微生物细胞大部分生活在肠道内,特别是大肠里,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寄居,它们在人体内同样会产生代谢物,进入人体的血液。我们的饮食结构与肠道菌群组成,关系最为密切。若肠道菌群失调,病菌增加,有益菌减少,就会引起疾病。通俗点说,吃什么饭,养什么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与营养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肠道菌群有关。
例如,临床研究发现,有一种可以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在一个体重达175千克的肥胖患者肠道里过度生长。经过用特殊设计的营养配方干预以后,这种病菌数量很快下降,患者的体重在将近半年里下降了51.4千克,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状也渐渐消失。将这个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发现小鼠在植入这一菌群后,一周之内就出现了严重的肥胖症,以及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胰岛素抵抗。 而且,当这一菌群在人体肠道中大量出现后,人体消耗脂肪的基因就被关闭,而合成脂肪的基因却被激活。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肥胖病人根本无法忍耐哪怕一分钟的饥饿的原因。因为正常人在饥饿时,人体内消耗脂肪的基因开关会被打开,人体会消耗脂肪以抵抗饥饿感,但是如果“坏细菌”存在,消耗脂肪的基因开关则会被关闭,脂肪无法转化成能量,而一旦吃下去后,食物的热量又被立即转化成脂肪,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种肠道菌群超标的人胃口会变得越来越大,人会变得越来越胖,而且越肥胖越耐不得饥饿。
这说明,如果单纯仅靠节食、药物干预、运动和手术等减肥来减肥,尽管可以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但终究无法避开体重反弹的命运。只有通过改善自身肠道菌群结构,并坚持科学的饮食结构,才可以达到减肥不反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