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称为“富贵病”的糖尿病,现在却越来越普遍,他和我们的经济能力似乎没有太大关联,而是和我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在全球范围内,每六秒就有一个死于糖尿病。
2019年3月2日,《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在安徽合肥举办的华东内分泌代谢病论坛上隆重发布。这是我国为应对糖尿病防控,促进医防融合的重大举措,该共识由母义明和朱大龙教授牵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学会富有基层糖尿病防治工作和教育经验的专家共同制定,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持。
现状:中国糖尿病人数量全球第一!
根据糖尿病地图第8版统计,2017年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前10个国家,前三位分别为中国、印度和美国,糖尿病患者(20-79岁)数量分别为1.144亿、7290万和3020万。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前三位国家分别为印度、中国和美国,数量可分别达到1.343亿、1.198亿和3560万。
2007-2008年有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17%,糖尿病前期为15.15%。2013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患病率估计10.9%,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更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等。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前期人群不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同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者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即对胰岛素不敏感)、血脂紊乱及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导致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血管事件。
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的脂肪总量增加,而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使之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出现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糖尿病。而糖尿病前期患者常常伴有代谢综合征(中心性肥胖、血糖紊乱、血压异常、血脂紊乱)。因此肥胖者增加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风险,若针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进行干预,则有可能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并明显降低心血管风险。
对策:管控糖尿病前期,意义非凡!
糖尿病前期指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是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患者的必经阶段,又被称为糖调节受损(IGR),IGR常分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二者可分别单独存在也可共同存在。若同时兼有IFG和IGT者,未来进展为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追踪调查显示IGR患者在4年后,10.8%-20.9%进展为2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6.1-7.0mmol/L(空腹血糖受损)或口服糖耐量2小时后血糖7.8-11.1mmol/L。
作为“健康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之间的过渡阶段,糖尿病前期人群数量同样惊人,2008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人群总数达到1.48亿,成为糖尿病的庞大后备军。糖尿病前期人群作为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其出现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高,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变为糖尿病患者。而多项研究表明,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因此,对已发现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有效管理成为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干预手段:风险评估,分层管理!
《共识》将采用新颖的问答形式呈现,简明扼要,让指南更具实用性,对基层、一线的临床医生更加友好,指出了糖尿病预防的关键流程和临床干预具体措施。
由于糖尿病前期往往是在糖尿病筛查中发现和诊断的,《共识》指出
1.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是最易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和医院相关科室将共同承担糖尿病筛查的责任。
2.运用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分总分≥ 25 分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进一步确诊。在此过程中对发现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分层管理,对风险不同的前期人群采取不同的临床干预措施。
根据糖尿病前期“危险程度”不同,《共识》首次提出了“分层管理”,依据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低将糖尿病前期分为较高风险人群和较低风险人群。
较低风险人群可通过健康宣教,改变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等进行临床干预;较高风险人群或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进一步选择适当的非药物干预。通过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延缓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在造成重大健康问题的同时也导致了沉重的医疗负担与较大的间接社会成本,为了应对糖尿病,全球每年投入超过8270亿美元。中国政府每年投入近250亿美元用于糖尿病管理,占医疗总支出的13%。因此,有效评估,分层管理不仅可实时观测和预防糖尿病人群的变化,还可节约更多资源,集中优势资源,来关注那些更应该获得关注的人群。
糖尿病管理,重在预防!
“糖尿病前期发现越早,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将来的获益就越大。”母义明教授表示:“希望广大医务人员首先思想上重视,了解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而且在短期之内会进展为糖尿病,需要着手教育这类人群,让其注意并防治这种转变。另外,对于患者来讲,如果合并糖尿病高危因素就应该去医院接受相关检查。如果检查早发现血糖异常,可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获益将更大。最终的目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处于紊乱状态。国内外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或试验动物体内均存在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的现象,肠道菌群诱导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主要通过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糖脂代谢紊乱、脂肪过度积累和血管被破坏等。目前医学界多认为中心性肥胖是造成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人们逐渐认识到肥胖才是这些健康问题的根源,而针对肥胖可以考虑从调理肠道菌群失衡开始。
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期待《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的发布为我国糖尿病预防工作提供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落地指导,以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控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