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65-6898
行业聚焦 新闻发布
整合赢未来·健康在肠道——聚焦2018中国肠道大会
2018年中国肠道大会于5月1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会议不仅汇聚了各大学术界的知名专家,更是一次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型学术交流盛会。大会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教授,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蓝灿辉先生共同发起并创立,由空军军医大学消化病医院聂勇战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朱宝利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魏泓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军教授、《Protein &Cell》杂志社张晓雪博士等共同组织。
蓓多康高科集团是一家致力于人体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高新技术创新型集团公司。公司主要围绕微生态科技,从事微生态医药制剂、生机健康食品和生态农产品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并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源泉。此次受邀参会,倍感荣幸,收获颇丰。
开幕式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福院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的樊代明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印遇龙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罗格斯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教授、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的Dusko Ehrlich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吴开春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报告。

高福院士在开场中的致辞里,倡导以疾病防控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虽然健康与肠道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不能盲人摸象,简单地把所有疾病与肠道菌群单一联系起来,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体和微生物这一综合体。


                                                                                     中国疾病防控中心高福院士
樊代明院士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整合医学这一新兴概念,并宣布于会议当日成立中国医学与微生态学整合联盟,旨在关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随后讨论了“反向医学研究”,倡导结果导向型研究,即在先取得临床效果后,再往上游的机制研究溯源。并建议“老药新用”,多学科、多系统整合用药。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樊代明院士


赵立平教授带来了他的团队及合作者近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重磅研究。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膳食纤维饮食的干预后,各项疾病指标均得到缓解。研究筛选出15株可产生乙酸或丁酸的菌株及其功能群,此功能群可改善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及血糖控制。这项研究从肠道菌群干预的角度,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罗格斯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
印遇龙院士在他的专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仔猪肠道发育和断奶应激损伤修复调控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仔猪肠道健康问题是制约我国生猪养殖的一大因素。同时,因结构、代谢的类似性,仔猪肠道又可以作为人类婴儿肠道研究模型。印遇龙院士的团队对仔猪的小肠黏膜形态、皮增殖和屏障功能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组成进行了细致研究,通过营养干预调节仔猪肠道环境,可显著改善仔猪的健康状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
魏辅文院士对“国宝”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十分引人关注。在研究中,魏辅文院士的团队发现,野生大熊猫具有类似的菌群结构,但在食物变化期间,大熊猫的肠道微生物功能产生显著差异。课题组选取了熊类粪便进行分析,发现菌群结构类似,功能趋同,可适应高嘌呤食物,抵抗肥胖饮食。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可探索圈养大熊猫的新型保护政策。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
Dusko Ehrlich教授在他的报告中提醒,虽然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测序技术,对不同疾病中的菌群变化进行定量,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菌群的改变将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但是,建立菌群鉴定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急需建立疾病相关的菌群模型。另外,单一菌株及菌群整体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某些总量很小的菌株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Dusko Ehrlich教授
吴开春教授在开幕式的最后演讲中,介绍了全球菌群移植临床试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十分密切,而益生菌、抗生素、饮食干预、粪菌移植是4种主要的改善肠道微生态的方式。总体来说,与生物制剂相比,粪菌移植的疗效的临床缓解率是相似的。但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需要注意供体的选择及试验的安全性。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吴开春教授
开幕式后,大会通过4个分会场进行进一步的会议探讨:中国整合肠病学学术会议(中国菌群移植大会)、中国人体微生物组大会、中国动物肠道大会、《蛋白质与细胞》专刊学术会议。
在中国整合肠病学学术会议&中国菌群移植大会中,各位临床权威专家分享了在各种肠道及相关疾病中取得的新成果,对一些复杂肠病的疑难病例展开解读与讨论,一些基础领域的专家也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在中国人体微生物组大会中,来自国内外的各位研究者进行了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精彩学术交流。在健康与疾病方面,几位专家介绍了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肝脏疾病、艾滋病、肥胖、糖尿病,皮肤/口腔/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疾病的相关性及因果性关系,以及菌群参与各种疾病发病及进展的具体机制,并展望了利用肠道/口腔/皮肤菌群开发个性化诊疗手段的前景。另外,一些专家介绍了菌群研究在应对营养不良、对抗抗生素耐药性、理解肥胖人士的血糖调节等领域的重要性。



在中国动物肠道大会中,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如何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添加益生菌、粪菌移植等方式,调控肠道、瘤胃中的菌群,从而改善猪、肉鸡、奶山羊、罗非鱼等动物的生长状况及健康状态,并促进后代的健康发育,为从菌群的角度助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在《Protein &Cell》专刊学术会议上,9位专刊文章的作者就菌群与肥胖、大肠癌、心血管健康、个性化医疗的关联、菌群研究的伦理、粪菌移植的策略方法等方面与现场观众作了细致的分享。这本专刊受到了《Protein &Cell》杂志的主编饶子和院士、执行编辑张晓雪博士的大力支持,并由中科院北京生研院赵方庆教授、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军教授担任客座编辑,在来自国内外多个单位的多位作者的充分协作下完成。大会期间将发放专刊印刷版,并给付费参会者提供中文翻译版阅读权限,这也是本次中国肠道大会中的一大创新点。



学术之外,本届中国肠道大会还包含了诸多亮点:大会的举办由合作众包的形式完成,各分会场会议由不同的主办单位负责;“肠•道”演讲采用TED演讲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出视听体验极佳的学术盛宴。另外,在报告期间,各位院士及专家为热心肠技术研究院G30项目的首批成员——11家企业颁发了G30企业证书。



随着各项日程圆满结束,2018年中国肠道大会于5月13日下午正式落下帷幕。百余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为观众们展示了在人体微生物组、动物肠道、整合肠病、菌群移植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肠道领域顶尖学术盛宴。从开幕式到分会场,大会场场爆满,甚至在最后一天下午的两个会场,依然人头攒动,人气爆棚。此次大会总计参会人数超过2000人,有近百名国内外专家在会上做主题报告,包括4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次大会共有来自海内外超过2500名参会人员,甚至有超过90岁高龄的参会者。大会同期还举办了“肠·道”和“商·道”演讲,近50家企业参与了中国肠道大会的创新企业展示。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石桥路198号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产业创业园7号楼6层
电话:0571-85399631
邮箱:zjbdkgk@163.com
备案号:浙ICP备18035902号-1
关注我们
400-665-6898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4142号